从“礼下庶人”到“穿长裤游泳”(1/2)

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汉文化的主流话语,汉民族的同化能力实在太强,普通百姓随波逐流,不必多说,连自命“天子”的皇帝也不例外。

中国历代的皇家,大概有一半不是汉。孟子就说周文王是“西夷之”。秦更被称为“戎狄”。常说的唐,皇家的“李”姓,是李家还没当皇帝时被恩赐的。这李家有“虬髯”,也就是卷毛鬃胡子,不是蒙古种吗?唐太宗死前嘱咐“丧葬当从汉制”,生怕把他当胡埋了。

陈寅恪先生认为种族与文化是李唐一代史事的关键。

大而言之,周,秦,南北朝,隋唐,五代,元,清,皇家不是汉。辛亥革命的“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”若说的是恢复到明,明的朱家却是回族,这族谱至今保存在美国。

儒家文化里有一条“规约”叫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”,前半句做到了,这是当官的特权;后半句没做到。一半的原因是当官的将这种约束的“礼”压迫下去,让“庶”(普通百姓)承担;一半原因是“庶”自己主动投降,将手脚束起来给当官去管理。

“礼下庶”,大概到宋朝才开始严重起来的,朱熹讲到有个老太太说“我虽不识字,却可以堂堂正正做。”

豪气正说明“堂堂正正”管住老太太了,其实“庶”不必有“礼”式的“堂堂正正”,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。

明代是“礼下庶”最厉害的时候,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,苦贞、苦节,荼害世俗。晚明读书的颓风,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,亦是对“礼下庶”的反动——这种反动在“派对”行为者中是否见出了神余脉呢?

清在“礼下庶”这一点上是照抄明代的。

王利器先生辑录过一部《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》,分为“中央法令”、“地方法令”、“社会舆论”三部分,仅这样的分法,就见得出“礼下庶”的理路。

作家阿城说,略读之下,已经皮发紧了。民国初年的反“吃的礼教”,是宋以后“礼下庶”的反弹,只不过当时的读书一竿子打倒孔子。孔子是“从周”的,周是“礼不下庶”的。看来们误会了孔子。

执照阿城的意思,“礼不下庶”是与道德有区隔的。刑条之外,庶不受权力阶层的“礼”的限制,于是有不小的自为空间。“礼下庶”的结果,就是道德区隔的消失,权力的道德规范延世俗,再加上“刑”一直下到庶,老百姓的子就难过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